当前位置:枫叶琴缘文苑频道外国美术 → 文苑正文
破壶-格瑞兹
作者:格瑞兹 | 时间:2009-06-01| 阅读权限:游客 | 会员币:0枫币 | 浏览字号【

破壶-格瑞兹

    【作品赏析】
  18世纪,法国的贵族们并不喜欢颂扬耶稣的宗教艺术,倒是希腊、罗马神话里的那些裸着身子谈情说爱的故事很合他们的心意。其时法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对此类颓废的贵族美术深恶痛绝,对它们进行无情的批判,其中数启蒙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狄德罗的抨击最有力。他写的《论绘画》等文章反映了18世纪爱国的革命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即要求向社会提供一种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有道德理想的作品。他说:"每一件雕刻和每一幅画都必须是有原则的,都必须是对观赏者有教育意义的。"这种观点在另一位思想家卢梭的理论著作中也很鲜明。他们认为,贵族阶级在道德上的堕落是社会腐败的主要因素,而谋求人们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必须依靠艺术。在这些思想家的艺术观影响下,出现了一种被称作"训诲剧"的艺术,目的是宣扬资产阶级的家庭道德观念。法国画家格瑞兹当时描绘市民生活习俗的图画,正符合了这种要求,因而得到狄德罗等人的称赞。
  让·巴普蒂斯特·格瑞兹(1725~1805)是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小喜爱绘画,但没有被其父亲所理解,后来由画家出身的外祖父出面支持,才得以进里昂城学画。不久,格瑞兹又从里昂转到巴黎,继续入美术学院学习,并开始了他独立的艺术创作生活。 在他21岁时,一幅带训诲剧味道的油画《给孩子读圣经的父亲》诞生了,这给他带来了声誉。接着,他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乡村婚约》、《小鸟死了》、《父亲的诅咒》、 《被惩罚的儿子》、《破壶》等等。这些画的内容都是反映第三等级的道德生活的。可是这一幅《破壶》所给人的"教育作用", 几乎是与画家原来的意图背道而驰的。画上的形象提供不了一点道德规范的意义,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地方。
  "破壶",是法国民间俗语,即少女失去童贞的象征。那么,就这一含义来说,画上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受谴责的对象。但在这个时髦的椭圆形画框里展现的却是一个十分可爱、秀丽多姿的妙龄淑女。画面充满宫廷仕女画的脂粉气。用色匀称,笔触细腻,素描是古典主义风格的。而挂在这位显得天真、纯洁的少女的右腕上的那只破壶,反而成了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从背景的处理到人物衣纹的严格描绘来看,这幅肖像画是一幅十足的学院派风格的古典油画。根本体现不出对所谓女性道德的训诫性。 对于作者的这种矛盾现象,似可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格瑞兹是18世纪古典画风的追随者,他所有的油画肖像画,都具有这种用色细腻的古典画风特色。
  《破壶》的模特儿原是画家追慕中的少女,名叫安勒·卡弗列娥尔。她是一个旧书商的女儿,长得娇小活泼,明眸善睐。格瑞兹在与她热恋时,曾在一幅《鸽子与少女》上,画下了这位姑娘的美丽、稚气,展出后大获好评。于是,在狄德罗的启蒙思想影响下,他又以她为模特儿,画了这幅《破壶》。《破壶》的主题原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而画家用古典肖像表现这种具有谴责性质含义的形象,就事与愿违了。其二,当时的所谓训诲画,一般都以某个故事情节来表现的,而格瑞兹没有这样做,他一方面出于订户需要,另一方面喜爱用这个已获成功的模特儿。因此形象告成后,只在少女的手腕上添了那只企图作为主题象征的破壶。按说,他这幅画没有达到说教的目的,是一幅不成功的主题画。可是当这幅画展出时,却又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从而提高了他在画坛的地位。不久,他正式娶了这位使他一举成名的姑娘。
  成了画家宠爱的妻子的这位姑娘,后来并没有给格瑞兹的生活带来幸福,相反,使画家的晚年极其孤独与凄凉。尽管结局不幸,而格瑞兹对这位姑娘的一颗美好的心灵却永久存留在这幅名画《破壶》上面。
 

文/枫

顶一下
TAGS:破壶-格瑞兹 | 文章录入:admin | 浏览次数:读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