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枫叶琴缘文苑频道外国美术 → 文苑正文
暴风雨-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
作者:枫叶 | 时间:2012-04-23| 阅读权限:游客 | 会员币:0枫币 | 浏览字号【

《暴风雨》  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

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是法国“学院派”或“新古典派”艺术的著名画家。他从师于几个著名画家,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W·布格罗。考特以自己的出色作品而成为19世纪世界艺术界里最杰出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暴风雨》和《春光》。这两幅作品,是全世界所有有些规模的博物馆都梦寐以求获得收藏的作品。


《暴风雨》


这幅作品是考特于1880年完成的。在巴黎艺术沙龙一展出,就发生轰动效应,成为法国和整个西方世界最喜爱的艺术品之一,至今如此。譬如,这幅作品珍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全球许多人到那里参观的目标之一,就是亲眼观赏一下考特的《暴风雨》的原作。

《暴风雨》的主要欣赏点是:光线和色彩的对比和互相衬托的美感力量,这是19世纪美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作品画面里,背景是暗的,前景是亮的;男角色彩是暗的,女角色彩是亮的。男体力量的粗旷线条,女体力量的柔细线条,在光线和色彩中得到了鲜明的对比和彼此衬托。

评论家说,考特的作品《暴风雨》取材于古希腊浪漫小说《达夫尼斯和克洛伊》(Daphnis and Chloe)。该作品的大概情节是:
达夫尼斯是个富贵之家的男孩子,克洛伊是个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因不测风云,幼儿时候,他们的父母把他们搞丢了;捡到了他们的农夫家庭收养了他们,大自然成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新家,牧羊短笛乐曲成了他们彼此召唤和心灵共鸣的神音。随着年龄增长,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童年之爱发展为男女性爱。他们决定结婚。可是,又找到了他们的父母都不同意,嫌对方与自己的背景差别太大。在一个暴风雨之夜,达夫尼斯和克洛伊为爱情自由而逃跑了,到深山老林里、自己举办了婚礼。可是,他们不知道夫妻生活,就是彼此为对方的裸体之美而痴迷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童贞而不想为欲望而伤害对方。
爱神下凡,告诉他们裸体欲望是自然之美、告诉他们彼此真诚相爱的欲望不是伤害而是幸福,教会了他们如何过幸福的夫妻生活;同时,那些爱神扮装成凡人,说服了双方父母、说明了自由幸福比家庭背景更重要。在爱神的启发帮助下,双方父母都同意了孩子们的婚事;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回到抚养了他们的农夫家里,举办了庄重而朴实的婚礼,从此承担起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在西方社会,《达夫尼斯和克洛伊》是从七岁少儿教育开始直到研究生课程的各个教育阶段都必须阅读学习的经典作品,也是社会公共教育培养纯洁爱情和健康性生活的启蒙读物。拉威尔等著名音乐家把该小说编制成音乐舞蹈作品,成为欧美社会舞台艺术里必不可少的作品之一。可以说,在西方社会,没读过或不知道《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人就会给自己造成没受过完整的良好教育的社会印象。

在考特之前,也有不少取材于《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美术作品,大都是歌颂爱情性爱的。而考特的作品《暴风雨》抓住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在暴风雨中逃跑的一瞬间,表达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无论是艺术境界还是艺术手段方面,与前人作品相比,都是更上一层楼。

如此取材是欧洲文学艺术的一个特点或常见现象。譬如,传遍全球和感动了全人类的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就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悲剧故事《紫桑树》。两者不同的是:《紫桑树》的殉情是误解悲剧、是男先女后;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殉情是仇恨悲剧,是女先男后。且不说语言文字发展方面,至少,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有了崭新的艺术境界。了解西方文学艺术的这类特点,对体会考特的《暴风雨》之美感,还是挺有帮助的。

顶一下
TAGS:暴风雨-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 | 文章录入:admin | 浏览次数:读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