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枫叶琴缘文苑频道外国美术 → 文苑正文
雅典学院-拉斐尔·桑蒂
作者:拉斐尔·桑蒂 | 时间:2011-03-21| 阅读权限:游客 | 会员币:0枫币 | 浏览字号【

雅典学院-拉斐尔·桑蒂

点击放大图片

   
    【画作名称】雅典学院The Schoolof Athens
  【创 作 者】拉斐尔·桑蒂
  【创作年代】1509年
  【类    别】湿壁画
  【风    格】现实主义
  【规    格】底边长度770
  【材    质】罗马,梵蒂冈,教皇宫壁画
  
     作品赏析

  谈到“文艺复兴”,人们喜欢把它说作一种“再生”,一种从古希腊、罗马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的再生,更准确地说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再生。此时社会上普遍反映出来的对自然和科学的热情,无疑使人们的知识结构比起中世纪来发生了很大改观。在绘画中,我们已经在皮耶罗、莱奥纳多、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里看到了精湛的解剖知识,以及充满数学、几何学设计的透视法,但是真正能够在作品中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氛围体现出来的还是我们下面将要谈到的这件作品,它就是拉斐尔·桑蒂(Raphael Santi,1483-1520)的巨作——《雅典学院》。

  拉斐尔和莱奥纳多、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不过他却是他们当中年纪最小、去世最早的一位。他的一生仅仅活了37年,几乎和音乐天才莫扎特一样短暂,但生活中他可要比贫困潦倒的莫扎特幸运得多。拉斐尔长得英俊优雅,性格也温和迷人,因此他很好跟人相处,许多有影响力的出资人都愿意请他来作画,很快他就享有了和那两位年长的大师并驾齐驱的地位。1509年,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聘请他来给自己的梵蒂冈宫做装饰,并且还为此将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画师全部打发走了,把如此重要的工程完全交由这个年轻人处理,要知道,这时的拉斐尔刚刚26岁。

  《雅典学院》就是这项装饰任务中最杰出的一幅壁画。它的题目来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这是历史上第一所为系统化地传授知识和追求纯粹学术而建立的学习、研究场所,我们今天之所以把大学称为“Academy”,也正是源于此。“柏拉图学院”是一个包容着哲学、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多项学科的学术机构,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是希腊学术的中心,直到基督教势力达到狂热的时候才被关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恢复“柏拉图学院”成为复兴古希腊理想的一部分,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赞助人罗伦佐·美第奇的府邸里,就设有一个同名的学术机构,尽管这其实只是由一些贵族、学者组成的松散的小圈子,但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知识的传播,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都曾在这个环境中接受熏陶和影响。

  还是让我们来欣赏上面拉斐尔的这幅名作吧,看看他是如何表现了这样一个令人憧憬的主题。画面中,建筑的形式以及人物的装束都表现出典型的古希腊风格,不过实际上,拉斐尔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于雅典。在纵深开阔的建筑大厅中,拉斐尔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全都汇聚到了一起。他们代表着哲学、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中既有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也有意大利当时的名人。这些人不是拥挤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者凌乱地分布着,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想想拜占廷艺术中《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我们便会觉得拉斐尔在处理构图和人物活动方面的才华显得多么了不起。尽管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含有对应的象征意味,但是拉斐尔可不想让他们看上去只是像一个标签,他们就如同现实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划、争论,甚至变得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位于画面中心的两个人是整场辩论的裁定者,一手指天的是柏拉图,一手指地的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此外出现的其他著名人物还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历山大、欧几里得和托勒密。要想在简短的篇幅里把他们一一说尽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雅典学院》最终希望表现的是人类如何通过自身的理性而获得真理。

  如果我们能够不把这幅作品只当作印刷出来的图画,而是将其放回到原本的环境中,那么或许对这一点便会有更好的了解。前面提到过,《雅典学院》是拉斐尔为教皇的一间宫殿所做的装饰壁画,在这间房屋中,其他三面墙的装饰也是由拉斐尔来完成的。因为教皇每个星期一都要来这里主持一次宗教特赦法庭,所以这间屋子也被称为“签字大厅”。如此庄严的地方,选择怎样的题材做装饰才合适呢?最终拉斐尔选择了神学、理性、诗歌、法学四个主题。他在四面墙上分别画了四幅壁画:表现神学的《圣礼之争》、表现理性的《雅典学院》、表现诗歌的《帕拿巴斯山》和表现法学的《三德》。在《雅典学院》的对面,就是以歌颂神学为主题的《圣礼之争》,它们具有明显的对应含义,一方面是神的启示,一方面是用人的理性去探求真理,二者在此时达到了和谐的平衡,也留给观赏者更多的回味余地。

 

文/枫

顶一下
TAGS:雅典学院-拉斐尔·桑蒂 | 文章录入:枫叶琴缘 | 浏览次数:读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