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枫叶琴缘社区频道三袁故里·风采 → 贴子正文
      查看回贴:版主:风格电脑 知行合一  
当前离线 fallcn


IP:58.54.220.*
2009-08-02 09:07:21   楼主
主题:章田寺乡境内三个地名溯源 (供稿:心如佛)
文:祝方胜  
                          

这三个地名都与宗教有关,它们分别是章田寺,报慈寺,刻木观。 

章田寺
 

      章田寺乡因章田寺街而得名,章田寺街名来自章田寺庙,章田寺庙名缘于一段民间传说。
      相传北宋年间,当地有一寡妇王氏,丈夫英年早逝,留下一子,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丈夫留下的薄产也可供母子二人勉强度日。王氏天性善良,最见不得穷人困苦,左邻右舍有了难处她总是倾力相助,王氏人生得年轻,又有几分姿色,独守空阁,经常便有些不三不四的子弟以言语挑逗于她。她不仅不报人一个笑脸,而且还严辞呵斥,族里人见她为人贤淑善良,又颇守妇道,长辈们皆竖指称赞,并教育儿女们要将她引以为楷模。王氏见乡邻们对自己如此抬爱,为彻底打消那些浪荡子弟的纠缠,受一比丘尼的点化,皈依佛门,在家里设起佛堂,每天烧香礼佛,祈求菩萨保佑乡里平安,儿子有出息,将来光宗耀祖。
       一日,天降大雨,王氏家中来一年青女子避雨,王氏见她全身被雨湿透,已无干处,于是拿出自己平日所穿衣服为她更换,又烧火做饭,铺床整被,对这位年青女子招待既热情又周到。第二天,王氏起床,见天已放晴,她跑到那年青女子的房间一看,没看到人,只看到一块闪亮的东西,她拿到外面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金砖,王氏大喜,转而一想,这一定是神女所赐,我怎能独吞,于是她将金砖卖掉,买下一处田产,并在此修建寺庙。置田以接济穷人,建庙以广播佛恩。当地有一读书人见王氏爱子心切,有盼儿早日光宗耀祖之意,为加劝勉,以“立早”为“章”之上下结构,故将此庙取名“章田寺”。后因此庙神灵有验,,香客甚多,远来信徒因需要买些纸烛,有时还需住宿,于是距此地不远的高岗之上便渐渐形成了集市。集市也因庙而得名,即今日之章田寺。

刻木观

        从章田寺南行约十里地便是刻母观,当地至今仍广为传颂着“丁兰刻母”的故事。
        唐朝时期当地有一农户,男人丁正平,娶妻刘氏,膝下只有一子,取名丁兰,因家里人丁不旺,夫妻二人对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疏于管教,这孩子见父母宠着自己,从小便由着性子乱来,对父母不仅顶撞,有时还又打又骂,夫妻二人本来性子就好,加上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品行也没太在意。这孩子也就在顽劣中慢慢长大。人到中年,丁正平不幸得了绝症,一命呜呼,刘氏呼天抢地葬了丈夫,此后只得守着已经成人的儿子度日,这一家本就不太富裕,只有几亩薄田。日子要过,人要吃饭,丁兰无奈,也只得学起了农活,刘氏见孩子种田辛苦,每天中午把饭做好,送到田头,给儿子吃。丁兰从小娇养惯了,干活自然吃力,不仅不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反而把一把无名火撒在母亲身上,母亲送饭早了嫌早,送饭迟了嫌迟,经常嘴里还骂骂咧咧,有时还扬起赶牛的鞭子要打,刘氏无奈,也只得忍气吞声。
        一天,丁兰正在耕田,忽然听到一阵喜鹊的叫声。他抬头一看,只见离他不远的树上一只小喜鹊正在给一只老喜鹊喂食。丁兰忽然良心发现,我怎么连禽鸟都不如,对母亲还又打又骂,今后一定要孝顺母亲。正在他左思右想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母亲提着饭篮,迈着小脚,颤颤巍巍地来了。丁兰一反往常,停下耕作,来不及放下手中赶牛的鞭子,就去迎接母亲。刘氏见他来得匆忙,手中又提着鞭子,指不定今天又会毒打自己,想到丈夫死了,儿子又不孝,活着没有意思,不如一死了之,见路旁有一颗木子树,于是一头撞去。丁兰赶到见母亲已无气息,痛哭不已,想起母亲生前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更是痛不欲生。他用牙拼命地咬这棵木子树,咬得满口鲜血,硬是用嘴将这棵木子树咬断,带回家中,雕刻成母亲的像让“母亲“天天陪着自己。白天干活把“母亲”供在田头,晚上睡觉把“母亲”供在床前,吃饭时不忘记给“母亲”敬饭,喝茶时不忘记给”母亲“敬茶。
        一天,丁兰外出干活,见满稻场的谷子无人照看,就把母亲的像供放在稻场边上,说:“娘啊,儿子今天忙,您就帮我照看谷子,不让那些鸡呀、雀呀糟蹋粮食”。说完就干活去了,晚上回来丁兰一看,噫!奇了,满稻场的谷子无半点损耗。如此几次下来,丁兰感到母亲在阴间也在帮着自己,于是对“母亲”更加礼敬有加。忤逆子大发孝心也感动了天廷,玉皇大帝就派天龙君来考查丁兰的孝心是否真诚。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丁兰出门干活,像往常一样,把母亲的雕像供在稻场边上照看谷子,他在田里干活时忽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丁兰连忙跑回家,到了家不是先抢谷子,而是生怕大雨淋坏母亲的像,先将“母亲”抱回家,再抢谷子,天龙君见他确有孝心,于是收了乌云,天又大晴。
        刘氏显灵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得十里八乡的人几乎人人皆知,于是便有许多的人来烧香求拜,有求子的,,有求祛病禳灾的,有求家和子孝的,所求之事莫不灵验。“丁兰刻母”的故事传到朝廷,唐皇也大为感动,特颁下诏书,赐封刘氏为:“刘氏圣母刻木娘娘”并命令地方官吏修建道观,供上刻木娘娘的神像供人朝拜,刻木观之名便因此而来。
      (母与木谐音。故事中刻母与刻木意思也差不多,因此地名叫刻母观或刻木观都可。)


报慈寺

        报慈寺地处章田寺镇东南淤泥湖畔的报慈村境内,是一座千年古刹,单就历史之悠久和昔日的规模之宏大而言,它可以称得上是荆楚丛林之冠。
        报慈这一地名缘起于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据历史记载,公元九年,王莽专权,刘氏宗族受到迫害,刘秀的母亲樊氏带领三个女儿到荆州潺陵县淤泥湖畔避难(今公安县章田寺淤泥湖畔)不久十四岁的刘秀在族人的帮助下也辗转来到此地与母亲团聚。(“专读尚书,醉心田园,凡六寒暑。”)刘秀在淤泥湖畔与母亲姐妹相依为命生活了六年之久,二十岁那年,刘秀离开母亲北上,开始了他光复汉室的伟大事业。经过十一年的沙场征战,终于在公元二十五年建立东汉王朝,建都洛阳。自己做了皇帝,当然不能忘记母亲,于是刘秀亲自来到淤泥湖畔接母亲回朝共享荣华。当刘秀重回淤泥湖畔,看到母亲住在低矮潮湿,破烂不堪的茅屋时,伤心不已,痛哭失声。全汉史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帝跪于辇侧,掩面而泣,即颁诏,令孱陵县建国母堂,以孝行天下也。”公元二十五年,一座全汉白玉重檐式结构的国母堂在淤泥湖畔竣工落成。公元五十七年,刘秀病逝,他的儿子刘庄(汉明帝)继位,不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公元七十二年,汉明帝下诏,改国母堂为国母殿,建报母寺。公元七十七年,汉明帝再次下诏,改报母寺为报慈寺。从此淤泥湖边就有了一个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名字——报慈寺。


        民间的另一个版本是:刘母樊氏并没有随刘秀回京,而是留在了淤泥湖畔,在国母堂中修行,她要保护儿子的国中风调雨顺,刘氏的江山千秋万代。刘氏母圆寂以后,就葬在了淤泥湖畔。淤泥湖九十九个汊,灵母汊便是因刘母显灵之处而得名。
        历尽近两千年的沧桑,报慈寺多次被毁,多次重建,虽然不复往日的辉煌,但报慈寺内的基本格局仍保持了历史的原样:有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也有重檐斗拱,具有皇家气派的国母殿。人们在拜佛的同时总忘不了给国母敬一柱香。更重要的是,报慈寺这一地名历尽千年而不改,深入人心。报慈,报慈,母亲的恩总是报不完的。 (本贴供稿人:心如佛)
个性签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 (当前第1页 共010条记录)
说点什么吧:(快速发言或发贴请先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插入表情图  心情图片 ①洋葱头 ②花香表情 ③蘑菇点点 ④兔斯基 用QQ登录